沐刃
“中南、湖大、湖南師大三所高校實施學分互認……到2027年,學分互認線下課程不少于90門?!?5日《長沙晚報》3版的頭條新聞,吸引了包括筆者在內不少人的關注。
在筆者看來,報道所提及、日前印發(fā)的《岳麓山大學城高校學分互認、后勤共保、設施共用實施方案(試行)》,干貨滿滿,條條“驚心”!既體現了相關主政者的遠見卓識與良苦用心,一座名山的氣度與格局,也有助于“打造岳麓區(qū)大學城的優(yōu)勢特色”。當然,對于這三所名校的學生來說,應是妥妥的福利與獲得感(從2025年春季學期起逐漸落實“變現”)。
筆者更關心與看好的是,此方案將引發(fā)的“化學反應”及值得期待的“1+1+1>3”之改變。這里縷析一二,權當拋磚引玉吧——
其一,各類優(yōu)質資源的共享。
這是最直接和顯性的價值。該方案講得很清楚,“(三校)將209門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省級線上一流課程和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納入三所高校學生互選課程,實行學分互認。”還有“共建選修課程庫”“將具備條件的教室資源、圖書資源、科研設施、體育場館等納入共享范圍”,更令人期待和充滿想象力的是“打造互選微專業(yè)”,就是三所高校以優(yōu)勢學科為依托,各自打造1至3個微專業(yè),供各高校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校內和跨校選修。這些優(yōu)勢學科包括中南大學的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湖大的化學與電氣工程,湖南師大的外國語言文學及哲學等。
筆者以為,這些舉措既能滿足與支持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也能拓寬其視野、豐富學術背景以及提升綜合素質等。
其二,不乏活力的交流與互動。
當下,不少人包括大學生傾向于活在虛擬世界,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真的是一種增量互動,大有裨益,能互相啟發(fā),鍛煉口才,敞開心扉,增強自信,等等。
筆者認為,三所高校間線下選修課及必修課的互選,必然帶來人員的流動與接觸,用筆者一位在北京理工大學任博導的朋友的話來說,“不同學校的學生之間走動走動,肯定是好事,跨學科的交流和不同背景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方案里明確的“(互相)穩(wěn)步開放學生食堂”,無疑能夠促進青年群體在課堂外更加放松狀態(tài)、多元場景下的互動,改善生活、發(fā)展友誼,增進溝通、強化鏈接,等等。
再者,開放心態(tài)與格局的建構及強化。
開放早已是時代的主題。而封閉的校園及阻隔交流的各種藩籬及心態(tài),是培養(yǎng)不出活力充沛與富有持續(xù)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的?;诖耍P者認為,此方案的推進,在學校層面,將不斷拆除各類有形無形的“圍墻”;在學生層面,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開放、包容以及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與格局。知識是人類共同的累積與財富,分享與共享才能更具價值!
筆者也認為,隨著該方案的良性與深入推進,名山之下將形成一個互通有無、聲應氣求的“學術(科研)共同體”,或許促成一種共同的、并引以為傲的強烈心理及身份認同,“我們都是麓山學子”,曾經一起在岳麓山下同過窗!——就像未名湖對于北大人,鼓浪嶼對于廈大人,珞珈山對于武大人……這樣一種基于岳麓山大IP的身份標簽與擴大的“朋友圈”,就是彼此的賦能,也是一群人甚至一座城的幸事與美談吧。